最新动态 公  告 贺  信 我和母校 视频中心 发展历程
当前位置: 首 页 > 我和母校 > 正文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家———张贻侗
2023年11月11日     (点击: )

  张贻侗,字小涵,1887年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儒林文化岛袁家湾老街张家宗祠中。按清制,士大夫可建家庙,所以说张贻侗是生在书香门第,其父亲张德霈是清同治进士、云南云龙知州、官居五品,兄长张贻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因此,张贻侗从小便受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熏陶,也继而为张贻侗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张贻侗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及他所取得的成就产生了很大影响。

生平经历
  张贻侗早年毕业于被誉为“皖东文化的摇篮”的全椒县立中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张贻侗与丁绪贤、王星拱、洪逵等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安徽省招考第一批官费英国留学生。当时在选公派留学生时限制非常多,“宜于未派出洋之前,先通中学,将派出洋之时,务毕普通之学,既派出洋之后精求专门之学,夫而后中西可以贯通,成就可期远大,......应于各学堂中择其已毕普通学之业,而又中学优长、器宇纯粹、年在三十岁以下者,略照同文馆奏派诸生办法”。而在留学前,张贻侗已经接受了系统而完整的中学教育,形成了较成熟的价值标准,“年龄较壮、通晓中西文字之选”,张贻侗恰好符合条件。于是,张贻侗被选送英国伦敦大学研习物理化学专业,该学校要求极为严格,曾任留英中国学生会(TheChineseStudentsUnion)会长的程振基为了回答国内对留英情形的问询,对留英之各事项进行详尽介绍时说:“然有中学毕业文凭,多数大学均可全免或免一二科入校试验,惟伦敦大学无免试之例,且一科落地他科亦连带不录”。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之人,张贻侗由于成绩优异,在伦敦大学期间,有幸得到了英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廉·拉姆塞(WilliamRamsay)的指导。据张贻侗回忆拉姆塞曾对他说:“凡笔记之整理,读书之摘要,皆不可抄录原文,而必就所领会者以己意表出之,如是则所习始为己有”,他一直铭记于心,并应用于毕生的研究学习当中。1919年,张贻侗学业完毕,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学成回国。

  1919年11月,回国后的张贻侗应聘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部讲授化学课程。此时适值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广揽人才,张贻侗同时被北京大学聘为化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职期间,在化学系教授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在物理系教授高等化学等课程。张贻侗的授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深受学生好评,应学生要求,校方经常需要增加他的课时量,“化学系三年级张贻侗先生所授之物理化学实验每周二次增加一小时,共八小时,务各查照为要”。张贻侗除了讲授化学之外,还为学生宣讲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积极而且通俗的宣传欧美新兴科学理论,例如,1929年5月9日“张贻侗教授讲演:量子学说与化学反应”,1930年12月31日二院大讲堂讲演“化合上之两电子结合学说”。此时的张贻侗还同时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大学、医科大学等校教授。1923年7月1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张贻侗出任化学系教授兼理学院化学系主任。
  自1926年至1930年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沈阳、北京、南京、武昌、成都、广州等地的国立大学中设立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及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讲座,教授薪金及购置一些实验设备的费用都是由该会承担,1926年(民国十五年)“七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聘订第一年科学讲座张贻侗、文元模等十七人”,张贻侗担任了第一批讲座教授职位,这一职位先后担任化学教授的有:张准、曾昭抡、张贻侗、曹任远、林兆倧、庄长恭、王星拱等一些当时国内知名化学家。
  1928年6月,奉系军阀退回关外,国民党势力到达直隶京津一带。国民党政府按照法国教育体制,把教育的大学区制推行到北方,将当时北京(北平)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原北京大学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原北京师范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张贻侗出任了北平大学教授。
  1929年6月,教育部通令恢复原来的北京大学,此时北平大学的第一师范学院也恢复为北平师范大学,张贻侗为北平师范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兼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平再也没有之前那样的和平环境供广大师生学习。为了保存和坚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致受日本人管制、不成亡国奴学校、不受奴化教育,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全体师生转移到西北大后方去,张贻侗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一系列困难,随校西迁。同时,国立北平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也纷纷迁往陕西,同年9月,这几所高校在陕西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地址在西安小南门外(即现在的西北大学校址),张贻侗出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化学系教授,讲授物理化学、理论化学、高等理论化学、电化学等课程。这就把先进的化学知识带到了西北地区,大大地拉近了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教育差距,使西北地区的化学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并将原有师范学院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设于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继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国立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城固时虽然独立建校,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相关系科的课程是合班讲授的。至于教授虽各有专任,但大多数始终是在西北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相互兼课的,因而,当时张贻侗不仅出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还担任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大学的教授,讲授理论化学、高等理论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定量分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
  1940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从陕西城固迁往甘肃兰州,之后的四年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教职员分批前往兰州,直到1944年11月全部迁移完毕。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原文理学院各系的大部分教授留在了国立西北大学继续任教,张贻侗此时担任了国立西北大学化学系主任。

  1946年5月,抗日战争利后,张贻侗随校西北大学迁回西安,继续在西北大学化学系任教,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贻侗又担任西北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他以渊博的学术造诣、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化学系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担任了中国化学会西安分会的理事长,为化学事业在西北地区的传播费尽心力。
  1951年,他永远告别了敬仰他的人们和他奋斗一生的黑板讲台,病故于西北大学,年仅65岁。张贻侗先生去世后,国立西北大学的师生们万般伤痛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江隆基部长亲临葬仪,并为执绋,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马叙伦部长挽帐赞为“教师楷模”,以悼巨人,而励后学。

科学贡献和成就
  张贻侗在物理化学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但当时留学归国的学子们,迫于社会形势,还不可能有像国外一样良好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他们更多地选择宣传理论、传播化学知识内容。张贻侗刚从英国留学归国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教授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例如在1931年由张贻侗讲、徐崇林记的“炭的原子价”(ThevalencyofCarbon)中,他就说,“自从原子学说成立后,凡是化合就是原子的结合,一种原子与他种原子的结合,是有一定的数目;因为化合是受力的作用,同时受力的大小不同,故有原子价(valence)之发生。如氮之原子价为3,5等,炭之原子价亦有数种”。可见,他经常能深入浅出地讲授化学知识内容。
  张贻侗致力科研,发表多篇论文。其代表性文章包括,1943年11月12日,《西北学术月刊》创刊号中张贻侗发表的论文“偶极矩与分子构造”,经研究得到:“近代常用之物理性质,以考证化学上分子之构造者,偶极矩为其中重要者之一。不但可以判断分内原子排列之几何形状,原子链互成之角度,以及分子内是否有能旋转之群,且在有机化学之理论上,亦属重要。”并得出结论“偶极矩之研究,对于化学上分子之构造,皆俱重要性”,强调了分子结构的重要,有效地宣传了物理化学知识。另外,在1944年10月10日,城固县的西北大学举行的第12次物理学会年会西北区分会会议中,宣读了张贻侗的论文“原子核的构造”。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学术工作和成就。

  化学普及工作张贻侗不仅拥有深厚的物理化学功底,还十分热衷于化学普及与传播工作。1919年他刚刚回国时,很想在科学研究上作出一番成就,但当时中国局势混乱,各高校设备欠缺,没有办法展开深入研究,他不得不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工作上、投身于化学普及工作。1946年,张贻侗翻译《理论化学大纲》一书,他认为“吾国讲求科学,......而至今尚不能推拥科学为吾有,其故不仅为发明之缺乏,而书籍之阙如亦为其明证......盖凡学术日进之国家,其书籍亦必争多而较胜,此自然之理也”。他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希望在搞研究的同时还注重科学文化。
  张贻侗翻译的《理论化学大纲》一书,既忠于原著(GctmallDaniels《理论化学大纲》,第七版,1941)又加入许多自己的创见,补充了一些实际例题,按照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写作,非常适合用做大学化学教材,在1954年中央教育部首届综合性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制定会议期间,国内名家、学者认为“先生谦虚,虽自称译注,实为著作,品质之佳,时人莫及”,可见张贻侗在其中费力颇多。该书也是我国较早编著的物理化学教材,当时在国内影响颇大,1951年初版印刷3000册,1952年再版又印3000册,该书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内容节选自:《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家 张贻侗》



上一条:名师说治学——高鸿
下一条:(1937—1946年)科学研究与学术演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