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张生勇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 9 月受高教部委派到南京大学进修,毕业后于 1968 年分配到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因工作成绩突出,1979 年 5 月,被选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已经 40 岁的张生勇远赴法国巴黎南大学留学。他深知,国家在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之际,拿出巨额外汇资助留学,就像父母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上学是一个道理。他不迷恋世界大都市的繁华,如饥似渴不分昼夜地发奋学习。三年后,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
这时,对于他来说,完全可以留在法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国内人惊掉下巴的高薪。当时,他的导师月薪折合人民币 12000 元,与他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的法国师兄,早他半年毕业,在私营企业找到了工作,月薪折合人民币 15000 元。而当时国家发给他的月薪仅70 元。足足差 200 倍!当时我国的万元户是了不得的富人,月薪上万元,这在国内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他放不下的是家国情怀,想的最多的是百废待兴的祖国正渴望他早日学成归来,他常常念叨的是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导师一再劝留时,他婉言谢绝,毅然回国。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国家公派我出国留学,我不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一辈子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张生勇在法国巴黎南大学留学期间,师从著名化学家、手性催化技术的开拓者、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Kagan 教授,从此与不对称合成结缘。当时,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在全世界才刚刚兴起,国内手性技术研究一片空白。从那时起,他就把“用手性技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福”作为一生最大的心愿,成为我国从事这一前沿领域研究的第一人!
多年来,他把实验室当作报效国家的战场,以一个科学家的智慧和韧劲,闯过了手性技术一个个“禁区”,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成果。先后对不对称催化氢化和双羟化等 10 多种不对称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自己创立的方法合成了几十种高效的新型手性催化剂,有的已经用于工业生产。首次合成了十多种用于不对称双羟化反应的手性配体,实现了“均相反应,两相分离”,既保证了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又实现了只经过简单过滤即可回收和重复使用催化剂,大大降低了成本,为将该反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率先在我国将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天然氨基酸、手性除草剂以及抗癌药多西紫杉醇和卡巴他赛等,为我国精细化工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张生勇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军优秀教师、原总后科学技术一代名师、原总后优秀共产党员。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物发展奖”、“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
“我钻研了一辈子,站在学术的珠穆朗玛峰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比我们做得更好。” 他治学严谨,务实求实,平生最看重科研诚信,坚决反对哗众取宠、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反复告诫学生要先做人再做学问。
“人生是什么,是一场接力赛;是小舟泊岸,休整后又扬帆启航;是倦鸟归林,小憩后又飞向远方”。
内容节选自:人才建设巡礼丨张生勇:手性世界 精彩人生